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民间文学 > 研究  > 详细页面

彝家“梅葛”:初春的景象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陈湘 甘建梅 2018年01月09日 阅读量:

“梅葛”唱曲口耳相传

  2009年1月10日,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召开,“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挂牌。这一系列活动是云南楚雄“彝族文化名州”建设和“文化姚安”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标志着姚安成为中国彝族梅葛文化的重要传承和研究基地,彝族梅葛文化立体保护网络初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发展取得良好开端。

  “七彩云南春来早”,彝山马游今年的春天来得更是格外早。一阵春风,就把村角寨边那些桃花唤醒了,在细密密的雨中静静地开放。

  1月10日,彝族梅葛文化发源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坪村热闹非凡,像是在迎接春天的来临。彝族妇女们穿上艳丽多姿的绣花衣,彝家汉子们戴着缀着七彩飘带的麦秆帽,从山寨的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随着彝族古老的月琴和葫芦笙踏歌起舞,与领导、专家学者们欢聚一堂。

云南彝家古寨尚存原始“梅葛”民族曲调

  这天,楚雄州人民政府在姚安县召开了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议,共商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大计。同时,“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中国彝族刺绣研发所”、“云南画院写生基地”、“山东青州马游梅葛希望小学”也在姚安县马游坪村揭牌。 

  “梅葛”——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姚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享有“迤西文化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之称。“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意为“唱述过去的事”,因以唱述为特点,“梅葛”又是调子的名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完全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教授原始的知识积累,贯彻传统的行为模式,维护古老的社会传统,传播久远的美学经验。

  “梅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的自称为“罗罗颇”、“俚颇”的彝族支系中,其中姚安县马游、大姚县昙华、永仁县直苴等彝族村是主要流传地,素有“梅葛之乡”的美誉,其中马游坪村最为有名,有“梅葛故地”之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重大活动时,都要请朵觋(马游对毕摩的称呼)或歌手唱上三天三夜。会唱“梅葛”的朵觋和歌手,受到彝族人民的尊重,他们成为彝族人中最有学问的人。

  目前,已经收集出版的《梅葛》共分4个部分:“创世”、“造物”、“婚恋”和“丧葬”。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小篇组成,各篇各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都可以单独演唱。

  “梅葛”既反映了彝族先民在远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对宇宙万物的丰富想象,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反映了彝族人民恋爱、婚姻、丧事、送别等生活习俗,也反映了彝族同胞与其他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亲密关系。

  《梅葛》的收集整理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当时的云南省文联主席徐嘉瑞到姚安调研,并与时任姚安县文教科科长陈继平就“梅葛”收集问题进行了磋商;此后,陈继平组织带领姚安县文化馆郭开云等人驻扎在马游坪村,对流传在马游坪村的“梅葛”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1958年底,云南省文联等单位组织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进一步对“梅葛”进行整理。通过对一批“梅葛”歌手传唱内容的收集、挖掘、整理,一部长达5770余行的彝族长篇创世史诗于1959年9月得以公开出版发行。

  《梅葛》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中国思想史家、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认为,《梅葛》可以与《诗经》相媲美。1961年,文学巨匠郭沫若途经楚雄赋诗赞道: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1987年,“梅葛”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探险》杂志上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1990年,马游坪村彝族民间艺人组成的“云南楚雄彝族民间艺术团”应邀赴日本参加“第三届亚洲艺术节”,向人们展示了“梅葛”文化的独特魅力。

  2006年7月28日,马游坪村彝族文化保护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彝族梅葛”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生态的改变使“梅葛”传承面临危机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彝族史诗“梅葛”,“梅葛”的传承主要靠彝族人民口耳相传。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六月二十四等民族节日,或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男女老幼围聚篝火或火塘旁,弹奏三弦,吹奏葫芦笙,吼“梅葛”,跳彝族歌舞,通宵达旦。因此,马游坪村又被誉为“梅葛故地”、“歌舞之乡”。但是,现今能唱出这一彝族原生态唱调的人集中在楚雄姚安、大姚昙华、永仁直苴等地,60岁以上的长者大都能唱出一部分,而能完整唱出的仅10人左右,有传承能力的仅45人。

  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召开期间,笔者走访了姚安县博物馆郭开云、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郭思九和楚雄彝文研究所普珍等几位一直关注研究“梅葛”的专家,他们对“梅葛”传承发展出现的危机进行了分析——

  歌手辞世使“梅葛”的传承面临危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游的歌手熟知和传唱的各类“梅葛”调很全,那个年代“梅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精通“梅葛”、善唱“梅葛”的歌手比比皆是。但时隔40多年,老一代歌手相继辞世,现在“梅葛”的传承人已是屈指可数。目前,马游坪村60岁以上擅长演唱“老人梅葛”含创世内容的歌手已不足5人,且无人能够完整演唱;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多只会唱“青年梅葛”,仅有极个别能够演唱部分“创世梅葛”;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会唱“娃娃梅葛”的歌手已十分稀少。

  语境改变使“梅葛”传承失去本真。传统唱法韵味十足,而现在的歌手往往平铺直叙,显得平淡无味。近年来,年轻一代会讲彝语的人越来越少,“梅葛”也就逐渐萎缩,彝语一旦消失,“梅葛”自然也将随着语境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习俗变化带来传唱内容的部分丧失。“梅葛”是由特定的风俗习惯来实现传承的。过去马游彝族举办婚礼十分热闹,喜庆场合以歌助兴,而最具特色的是朵觋要为入喜场的新娘举行退邪神仪式,并演唱“七喷梅葛”(退邪神),同时由歌手演唱“该磨梅葛”(犁喜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移风易俗中,这种传统婚俗已被废弃,“七喷梅葛”和“该磨梅葛”也随之失传。青年人恋爱场所“姑娘房”的消失、聚会形式“做相伙”的改变,使“婚恋梅葛”失去了生存的良好土壤。

  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梅葛”传承受到严峻挑战。过去男女对唱“梅葛”是彝族人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每逢婚嫁年节,人们在比赛中相互考问,在演唱中大显身手。而如今,农村包产到户减少了人们聚集的机会和时光,村里60%的人家有电视、30%的人家有影碟机,传统的娱乐方式大大改变,青年人出外做工,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环境。世代绵延的口传“梅葛”面临危机。

  正如楚雄师范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甫旺所说:“‘梅葛’的传承保护面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梅葛’文化生态的改变。彝族的祭祀场所、姑娘房等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复存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传承方式的改变,使以此为基础的‘梅葛’失去了基本的生存环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